这篇文章的契机是看到一篇谈论家庭关系的 文章,随后又不禁回想起各种事,对于家庭、家人、亲密关系,我也有许多自己的观点。
与之前的文章不同,这篇文章的观点可能是完全错误的,它只是我情绪化的思考,但这样的观点让我在孤独和不被理解中得到一点慰藉。
这篇文章的契机是看到一篇谈论家庭关系的 文章,随后又不禁回想起各种事,对于家庭、家人、亲密关系,我也有许多自己的观点。
与之前的文章不同,这篇文章的观点可能是完全错误的,它只是我情绪化的思考,但这样的观点让我在孤独和不被理解中得到一点慰藉。
两年前的某一天,我回想起 JOJO 中登场的名为 齐贝林 的角色,他在向僧人学习波纹气功最终奥义时被告知了自己的命运:“在一间古老而弥漫尸臭的密室,孩童将门打开之时,为了解放被锁链禁锢的年轻雄狮,你将燃烧自己的伤口,在不久后迎来残酷的死亡”。在预言的时刻到来时,齐贝林为了打败石面鬼,坦然地走向了死亡。感慨于齐贝林的精神,我在 Notion 上写下:“我将如何赴死”。
正如标题所说,这篇文章是读后记,但我不想成为作者的传声筒,也不想将这篇文章变成只有自己能看懂的阅读笔记。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,我想将读完这本书后的感想、思考、观点讲述出来,我想这也是我能写出的有价值的文字
近来也算看了不少别人的博客,有些文章非常优秀,还有一些很无趣。在我看来,一篇好的博文首先不能是官方文档的复读机,也不能让读者完全看不懂,其次,信息来源应该尽量保持一手。从某方面来说,学习知识-输出知识的过程就好比咀嚼或消化。不知道转了多少手的知识好比被多次咀嚼消化后的粘稠状半消化物,多少令人反胃。我曾经也是被百度与CSDN之流坑过,所以看到 csdiy.wiki 中相同的观点时,感同身受。
实习期间摸了不少的鱼,通勤路上在看各种文档,在公司摸鱼时就在看glibc或cpython的源码,花了不少时间总算是理解了部分。所谓内存管理系统充斥着各种指针运算,抽象程度非常高,这篇文章我希望是定性的去描述内存分配系统,因为源码总是枯燥又无聊的,如果不是它出现了问题,我想大部分人都不会去看源码吧
解决了工具链的问题,还只能在命令行完成项目的构建。要使用IDE进行C++开发,除了工具链的知识外,还需要了解其他知识才能配置出一个好用的C++ IDE